发布时间:2025-07-05 08:35:45 阅读: 44次
初見穀民,她正在給一百七十多位台長講課:現場怎麽坐,怎麽安排觀眾入場,出現突發情況怎麽辦……穀民是這次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廣場參會人員服務指揮部集結疏散部(下稱集散部)的部長。當時,穀民正應對你一言我一語提問的台長們各種“刁鑽”的問題,她胸有成竹一一解答。盡管“拖堂”了,但每一位台長都得到明確的答複而去。
她身著胸前印有慶祝大會標誌的紅T恤,黑色長褲,短發,涼鞋,再沒多餘的裝飾。台長們吃午飯去了,穀民接著接受采訪,采訪期間,她又接到許多工作的電話,兩點采訪結束,我們站起來收機器,工作人員衝穀民說,沒飯了。她笑了笑,早已習慣。
“開大會就要有人,就要考慮怎麽來、怎麽走。”穀民用一句話概括了集散部的工作內容:“我們要確保人一個不多、一個不少地到達會場、離開會場。”集結疏散部需要統籌城管、醫療、交通、消防、誌願者、安保等很多部門一起完成任務。
記者問穀民,如此緊張的時間內讓幾萬人都準時達到看起來是件不可能的任務,如果做不到怎麽辦,有第二選擇嗎。穀民很嚴肅地說,“必須準時到,不準時就是事故。”
14個安檢站到達核心區的路,穀民走了不知道多少遍。從安檢站到座位區域,實地走幾遍,就會發現哪裏的街道窄一些,窄的地方就要注意和提醒;哪裏有地下通道就得封閉,不能讓大家進去。走在路上穀民會想到很多問題,比如參會人員要走自行車道,那時護欄都拆了,車輛走主路,跟自行車道之間沒有護欄,很容易產生人車交叉,她就提建議,有關部門要在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容易混行的地方設置隔離帶。穀民有本運行方案,裝在隨身的大包裏,伸手就能拿出來,手冊兩三厘米厚,記者幫她遞包時感受到了分量,各種手冊、材料、數據幾十本滿滿地擠在包裏,少哪本都不行。
雖然是“部長”,但穀民說自己不是領導,隻是一個具體的執行者。千頭萬緒,執行靠對細節近乎完美的執著。穀民的風格是,幹事兒就一定要到點、到人、到事,永遠不能說模棱兩可或大概,因為“如果持大概的態度,肯定會出問題、有疏漏”。如果有人說“到時候看看,人別亂了就可以了”這樣的話,她絕不答應。
任務重大,但穀民從沒睡不著覺過,於她而言,這種不焦慮的能力來源於日常的把事情全部都做到位、想到位。一遍一遍去過電影對細節,關注到每個環節之間的銜接,她相信,隻要前期做到位,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極致,一定能成功。
然而作為女兒,穀民對母親滿懷愧疚——她的母親因病仍在住院。穀民的母親是教師,也是老共產黨員,堅強樂觀,反倒安慰女兒:“你不用來醫院看我,千萬不要拖累你的工作。”但穀民知道,母親心裏是非常希望見到女兒。她打電話給母親說,“再堅持十幾天,忙完了,我天天過來陪你。”我看著她,發現她眼睛裏有淚水。
穀民第一次參加大型活動是新中國成立45周年慶祝活動,她作為其中一個最小單元的組織者,組織本單位人員跳集體舞。那時她23歲,剛剛大學畢業。剛從學校出來就能夠參與組織工作,穀民很意外,很興奮。“我記得大家排著隊往廣場走,每人手裏還拎著一個漢堡包,那個場麵還像昨天一樣。”穀民回憶,當時她也參加了集體舞,穿著白色襯衣,外麵套著馬甲式樣的呢子長裙。此後,大學生運動會、世界田徑錦標賽、青運會、香港回歸、澳門回歸、新中國成立50周年、新中國成立60周年、奧運會、新中國成立70周年……十幾場活動,她都參與組織,成了大型活動的“老兵”。
集散部副部長嶽建彬是穀民的老搭檔,新中國成立70周年活動時,兩人就搭檔負責集結疏散。嶽建彬用“認真”“拚命”二詞形容穀民:“但凡過手的事,沒有她不清楚不了解的;小到地鐵每個口有多少台階,能同時走幾個人,她都掌握”。嶽建彬眼中,穀民工作起來沒有白天黑夜,極度忘我,同事頂不住了,她還能堅持,有時淩晨兩三點,大家都在辦公室睡了,她還在改方案。遠端集結點農展館點長魏穎眼中,穀民是個“非常有人格魅力的人”,雷厲風行和耐心溫柔在她身上毫不衝突,“我有問題都會去找她說,她每次都一點一點給我講,直到我理解。”為了即將到來的忙碌的工作,穀民還在建部門之初給三月到七月過生日的同事們過了次集體生日。
“來自市直機關14個單位的37名同誌組成了集結疏散部專班的核心成員,隊伍非常團結,每名同誌都戰鬥拚搏、不言苦累。”穀民說,“能在有生之年參加黨的第一個一百年,這次經曆對我們來說太難得了,雖然累,但是值得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