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1921》背後的15個故事:那一年的青年,讓我看到100年後中國的樣子

我想很多國人對“1921”這個年份都不陌生。
那一年,中國時局複雜動蕩,前景黯淡灰暗。
也正是那一年,有一群青年,一往無前地發起了對舊社會的戰鬥宣言。
1921年7月23日,中國共產黨成立,他們作為首批中國共產黨人,在風雲激蕩的日子中擔起了救亡圖存的重任。

這是新舊時代的交替點,也是開天辟地的事件。
那段曆史,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,都太過重要。
正在熱映的電影《1921》,把我們帶回到100年前。
有那麽一群年輕人,平均年齡不到28歲,卻做了一件“前無古人後無來者”的大事。
今天,家庭君想寫下《1921》背後的15個故事,回望那段崢嶸歲月,以筆寄思,以文敬史。
01
一根火柴
“偌大的一個國家,我們連自己的火種都沒有。”
電影裏最觸動家庭君的片段之一,是李達與妻子王會悟在天台的聊天。
他向妻子說起了一段真實經曆:當年他曾組織救國團抵製日貨,把日本製造的東西成堆燒掉。
可當他劃著火柴的一瞬間,他愣住了。
那根用來點燃日貨的火柴,居然是日本製造的。

他眼中閃爍的憤慨,成為了他前行的力量。
他用火種比喻“革命之火”,而他願意成為那“星星之火”。
即便燃燒自己,也要燎原。
這樣的火種,不止李達一人,而是千千萬萬個為了救國家於危難間的革命先輩們。
正是他們點燃的這把火,讓我們看到了新中國的曙光。
02
一次碰杯
電影中有一個細節,很容易被我們忽略。
就是李達夫婦與毛澤東在晚飯中的一次碰杯。

祝酒詞是:“為早日開啟全國之民智,為早日結束中國之苦難,幹杯!”
這一聲清脆的聲響,猶如結束民族苦難之音,開啟國家希望之音。
百年前,看似簡單的一次碰杯,卻承載著救國救民的使命。
百年後,餐桌上的杯光交斛與談笑風生,都離不開這一聲響背後的壯誌淩雲與流血犧牲。
我們現在還能喝到一杯酒,是因為始終有人在拚盡全力地保家衛國。
03
一句話
電影的開頭,是監獄柵欄背後陳獨秀的眼部特寫。
他被軍閥逮捕關進大牢,卻依然不卑不亢,尋求救國之道。
令我印象最深的,是他隔著獄欄堅定不移地對李大釗說的那句話:
“軍閥要我死,我要中國生!”

被關入大牢的陳獨秀,何嚐不是當時中華大地上被奴役的每一個中國人。
這不僅是陳獨秀一人的生死,更是國家民族的存亡。
除了反抗,我們別無選擇。
要麽生,要麽死。
04
一個門牌號
電影中有一個鏡頭:望誌路106號。
這是中共一大會址的門牌號。

這場會議,代表們深知危機重重,但仍堅持召開。
他們麵對的敵人,不止有國際上的恐嚇與威脅,還有國內反動派的剿視。
會議當晚,他們正在屋內討論時,屋外卻有密探監聽,就在大部分代表撤離後,法租界巡捕便趕到搜查了會場。
會議被迫停止。
差一點,他們就前功盡棄。
望誌路106號,不隻是一個門牌號,更是一種革命勇氣的象征。
05
一艘船
電影中的一艘遊船,在霧氣繚繞的湖麵上緩緩前行。
為了繼續召開一大,代表們分批乘坐火車前往嘉興,而國際代表則隱身上海,以此轉移目標。
會議的最後一天,是在嘉興南湖的遊船上。
王會悟獨自坐在船頭,撐著傘,聽著船裏的慷慨陳詞,她微笑著看向遠方,眼神中充滿希望與篤定。

而這艘在青山綠水間穿梭的小船,雖不起眼,卻猶如太陽般耀眼。
遊船泛起的漣漪,是將來中國煥然一新的滔天巨浪,是各方阻力的暗流湧動。
想起毛澤東的一句詩:
“為有犧牲多壯誌,敢教日月換新天。”
死,可怕嗎?
可怕。
但為了救國,便沒有什麽可怕的了。
06
一支筆
電影裏的何叔衡,是那群青年中,較為年長的。
有人問他為何走上了革命的道路。
他分享了一個故事:
那些參加科舉考試高中的人,得以朝見太後,可卻連太後的臉都沒看到。
為什麽?
因為讀書人一直要跪著。
“如果讀書人不準抬頭做人,是何等的悲哀。”
他想要創造一個每個中國人都能“站起來”的世界。
毛澤東也說:“舊世界還在眼前,武裝掌握在軍閥手裏,而我們卻隻有筆杆子。”
沒有槍,他們就把手中的筆化作武器,以喚起民眾的覺醒,團結起來奮起反抗。
那支筆,是他們最寶貴的東西。
而隻要國家與民族需要,他們,就是那支筆。

07
一聲呐喊
為民族追求光明未來的,不止有知識分子,還有工人。
“勞工神聖!工人階級萬歲!”
當看到電影中工人運動領袖李啟漢,帶領著工人們在街上喊出第一句口號時,家庭君便相信,他們終將勝利。

那一聲聲嘶啞的呐喊,已壓抑了太久。
那些每一個呐喊的人,難道就不怕從此丟了生計嗎?
隻是他們知道已不能再忍讓退縮,唯有站出來反抗,才有可能不被繼續剝削。
死,很容易。
但好好生活,很難。
有時候,最有力的反擊,是保障好自己。
08
一次奔跑
電影裏有一段毛澤東奔跑的情節。
當時的他看著法租界的法國人在公園裏放煙花慶祝國慶,而他卻被阻於公園之外。
作為中國人,卻在中國的土地上被驅逐,是何等的屈辱與悲哀。
那一刻,他想起兒時與青年的經曆,對於未來的信念更加堅定與澄明。

他奔向的,是每個中國人都能自由奔走於中華大地的時代。
如今,我們都生活在這樣的時代。
而且,祖國山河,寸土不讓,寸土必爭。
09
一次更改
《新青年》雜誌在上海租界的夜色中隱蔽印刷時。
李達冒著被抓捕的危險,匆忙趕到印刷廠,為的是拜托工人們更換一個詞。
他想把“百姓”二字換成“人民”。
工人不解:“這兩個詞,有區別嗎?”

在李達看來,區別很大:
“百姓是泛指。人民,才是國家的主人。”
他本可以不用冒著生命危險,就為改兩個字。
但,正是這些革命者的決心與誌向,給了中國人民當家作主的信心與希望。
10
一個擁抱
如果問,你印象最深的一個擁抱是什麽?
你會如何回答?
而如果把這個問題拋向電影中的李達,我想他可能會說:太陽。
李達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救國探索上,經常為了撰寫文章而廢寢忘食。
那天晚上,李達在不足10平米的昏暗小屋裏挑燈夜戰,直到天亮才停歇。
這時的他從天窗翻爬到屋頂。
原本一臉嚴肅的他,在陽光的映照下笑逐顏開。

他張開雙臂,擁抱剛從東方升起的太陽,一切的煩憂似乎都拋於腦後。
在預告片中看到這一幕時,我不以為然。
但看完電影後才明白,這個擁抱,是一種新生,也是一種希望。
更是一種對民族複興,國家富強的期望與使命。
這一抱,從未鬆開。
11
一首歌
有一首歌,貫穿了整部電影:
“起來 饑寒交迫的奴隸
起來 全世界受苦的人
……
這是最後的鬥爭 團結起來到明天”

《國際歌》在電影中多次出現:
李達在天台給妻子哼唱時,這首歌還不完整。
鄧小平在法國留學期間,油印傳單時響起的薩克斯旋律。
王會悟奔跑時,歡快的變奏。
還有大家的集體高唱。
不同的是呈現方式,相同的是無數先烈為使民族脫離苦難所做的鬥爭。
不管炮火在何時何地燃起,戰爭帶來的血與淚,永遠是每個人心中難以磨滅的痛。
但願世間再無苦難,你我愛的人都能幸福無恙。
12
一個小女孩

電影中,李達夫婦寓所的對麵,經常會出現一個天真爛漫的小女孩,李達還與小女孩有過三次對視。
而小女孩在電影結尾處再次出現,那是現代社會中的一群小學生正在參觀一大會址。
這是一場時空交匯的相遇。
其實,我們每一個人,都是這個小女孩。
在對革命先輩的深情回望中感悟曆史,在對美好未來的無限向往中努力奮鬥。
中國,未來可期。
13
真實的“上海”
以建築標準一比一複原一大會址,上千隻燈泡打造“東方巴黎”。
深挖史料細節,從掛兩個牌照的黃包車,到找一個相似的玻璃花瓶……
數百位電影人曆時5年,以最真實的方式呈現出當時上海的全貌。
為的,是讓我們重回1921,真實感受那段曆史,真正體悟革命偉人的心路曆程。

14
人物的“穿越”
我們在看電影時,總有種錯覺,演員就是人物本身。
因為導演在選擇演員時,“與曆史原型氣質相像”是必需的一個條件,其次還會盡量把演員與人物的年齡差距控製在5歲之內。
而且,為了更貼近人物的狀態,幾乎每位演員都與角色融為一體。
李晨在拍攝李大釗就義的一場戲前,為了在身心都能更貼近人物赴死前的狀態,他一夜未眠。
飾演毛澤東的王仁君,為了僅有的一句俄語台詞,特意去學習苦練帶有韶山口音的俄語。

……
正是有這樣一群演員,才讓我們看到曆史人物“穿越”到電影熒幕,讓我們感受到更加鮮活的革命偉人。
15
一群青年
飾演何叔衡的張頌文曾在戲外說:“有同樣追求的人,他們終究會穿越萬水千山,走到一起。”
1921年,來自五湖四海的青年,為了革命事業曆經重重困難齊聚上海。

他們的平均年齡,隻有28歲,風華正茂,熱血意氣。
他們是擺脫冷氣向上的青年,是為國家興衰生死奔赴的青年。
魯迅曾在《熱風》中寫道:
“有一分熱,發一分光。就令螢火一般,也可以在黑暗裏發一點光。不必等候炬火。此後如竟沒有炬火,我便是唯一的光。”
那一把把炬火,從1921年到現在,從未燃滅。
為何我們的國家曆經磨難,仍屹立不倒,日益強大?
因為像這樣的一群人,從未缺席於民族複興之路,國家富強之道。
他們,從未離開。
16
我們的使命,也將將開始
百年前的中國,任人宰割。
百年後的中國,自強自立。
我們現在有的,不隻是火柴。
在全球疫情暴發之際,我們有自己的疫苗,有自己的防護用品產能;
我們有自己的衛星導航係統“北鬥”,還有無人月麵取樣返回的月球探測器“嫦娥五號”……
而在建設和保衛國家中,也一直少不了青年的身影。
抗疫一線的醫護多數都是90後00後;
在中印邊界衝突中犧牲的戰士,最小的年僅19歲,那句“清澈的愛,隻為中國”觸動了多少人的心。
……
還記得在3個月前的中美高層戰略對話中,麵對美國的霸道無理,楊潔篪委員當場反駁:
“你們沒有資格在中國的麵前說,你們從實力的地位出發同中國談話。”

百年前,民族受盡屈辱,吾輩不畏犧牲,以心血成就盛世。
百年後,國家富強民主,吾輩定當自強,以奮鬥複興中華。
電影中,李大釗在監獄裏對陳獨秀說:“我們的使命,將將開始。”
如今,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,我們的使命,也將將開始。
文/家庭雜誌新媒體特約作者 滿月
本文係《家庭》雜誌原創,未經許可不得轉載、改編,否則追究其法律責任。
了解更多:高考13次,被譽為勵誌考生的唐尚珺,根本是個自私的不孝子
熱搜第一!楊利偉小作文全網刷屏,揭開17年前“航天英雄”真相:驚魂26秒,神秘敲門聲,生死返家路……
“豔照門”13年後,我終於讀懂了張柏芝